「來,吃吃看!」如見「福壽實業」Logo上的福神,百年家族企業第五任掌門人洪堯昆董事長遞上一盤牧草雞蛋蛋捲,引以為傲地請客人品嚐。一根蛋捲宛如一張永續名片,天然濃郁的蛋香完全來自台灣本土食材,同時標榜人道飼養、動物福利的Free-Range放牧雞,和減少食物浪費的格外蛋,但這僅是福壽「糧農循環」的一小塊拼圖。
從1920年至今,福壽基於企業成長和友好社區、環境的初心,從一家榨油廠逐步拓展出食用油脂、穀物食品、寵物食品、飼料、有機肥料、畜水產品、生技產品等多元事業體,也自然而然地發展出循環經濟,而碳盤查甚至在2014年就啟動,整整超車台灣企業永續轉型一個世代。洪堯昆笑著說:「福壽的ESG沒有做得很頂尖,只是做得比較早。我認為糧農循環、智慧轉型、節能減碳彼此環環相扣,公司要求生存,就要配合時代的需求不斷求進步。」
極致運用糧農循環減廢棄,驗證治理、社會、環境三贏
會議室裡擺滿琳瑯滿目的獎狀獎盃,福壽近期榮耀則以多項永續大獎最受社會大眾矚目,包括2022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2021與2023年臺中市低碳永續城市傑出貢獻獎、SGS ESG Awards碳管理獎、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REA)循環經濟領導獎等。洪堯昆謙虛地說,一家老牌食品企業能把循環經濟做得比較踏實也是幸運,福壽取法中國古代農業智慧與歐洲的農業循環模式,透過優化農業技術和生態系統、產業結構,讓每個環節的資源都能相互配對、充分利用,與此同時力行減碳、降低環境負擔,實現良性的農業經濟發展。
福壽的糧農循環從1940~1950年代成型的大豆油事業體出發,團隊發現黃豆榨油後,油品供人食用,剩餘的豆粉可製作飼料養豬、養雞,2014年成立自有的生技發展中心後,雞糞也能搭載生技投入有機肥料生產,用來種植豐美的芝麻、玉米作物。「2007年我擔任台灣飼料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農糧署希望提升台灣糧食自給率,我就義不容辭地收購95%的國產玉米。當時很多同仁不懂為什麼我要買這麼多玉米回來,擔心會賠錢。」
董事長這份善意後來刺激福壽持續擴大糧農循環,在產業升級同時回饋使用福壽有機質肥料種植的農民,例如收購雞糞製作有機肥料、收購台東紅藜製作寵物食品,幫助提振農民生計。日積月累的誠信經營與永續獎項加持,讓福壽安然地挺過一波波食安風暴,同時也讓消費者加倍肯定福壽的優良信譽。
董事長帶動學習風氣,永續轉型、AI數位轉型全體總動員
觀察福壽百年來的成功經營,願意跟隨時代風氣持續學習是一大關鍵。洪堯昆關注國際脈動,自己和團隊不時赴歐美、日本觀摩學習,也勤於參與跨領域工商團體交流,和各種學習研討會、教育訓練活動,2022年福壽亦與北科大、中興大學產學合作,推動農業數位創新。面對無論是技術升級、永續發展,還是勞動力不足等時代挑戰,他主張每一個問題都環環相扣,每一次轉型也都要順應時代趨勢,並且有計劃地培育人才、更新技術、廠房和儀器設備。好比2018年,年過花甲的他打頭陣接受16週的經理人AI課程,內部培訓種子員工,外部亦與工研院、資策會簽訂AI智能製造及營運合約,穩紮穩打地力行AI智慧製造轉型。
「我常常在國外跑,基本上都是去看展覽、挖掘新的idea,像ISO、ESG都是歐洲來的觀念,自己親自看過和多讀書才會具備前瞻性。我很感謝各事業部門同仁全力配合教育訓練、努力學習新知,因為我們一直致力做好對人、動物、植物和土地都有益的事,所以才能實現循環經濟。」洪堯昆表示,福壽固然成立了永續發展小組,但運作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串連各事業體既有的項目,重點還是抱持回饋的心態,「我們不一定要大賺錢,但至少要看見時代的需求,多盡一份社會責任。」
福壽實業減碳的第一步是準確盤點,由高齊能源輔導協助溫室氣體盤查、碳足跡盤查,掌握數據後再制定完善的減碳計畫。
拿最多碳標籤的食品企業,再砸十億將老廠翻新成綠建築
洪堯昆表示,ESG的三個面向都需要均衡發展,但有感環境(E)方面的挑戰最大,因此特別聘請了聲譽良好的高齊能源擔任永續顧問。透過高齊的協助,福壽公司了解到減碳的第一步是先了解自身的碳排放量及排放熱點。因此,福壽開始針對主要生產廠及產品進行碳足跡盤查。為了減少碳排放量,福壽做出了不少努力,例如:減少使用印刷沙拉油鐵桶改以部分貼標籤方式替代,以減少油墨使用;選用永續生產的美國黃豆、玉米等原料;購買經FSC™森林認證的紙箱等。隨後,福壽進一步為工廠建置了完善的能源管理系統,希望通過能源審查、能源基線及績效指標,了解並逐步減少能源消耗,例如將鍋爐燃料從重油改為天然氣,將馬達及空調改為變頻等。由於福壽同時擁有牧場、肥料及植物油等各種生產工藝,因此利用自身優勢,規劃了循環經濟模式,將植物渣粕、禽畜糞便、菇類培植廢棄包等作為主要原料,通過堆肥過程製成有機肥料,實現了經濟與環保的雙贏。
福壽令人敬佩的是,在政府和供應鏈都沒有要求的前提之下,就自行啟動溫室氣體及碳足跡盤查,而且願意負起減碳承諾。回想2014年第一次進行麻油產品碳足跡盤查,之後陸續完成3種產品(福壽芝麻油、福壽柴魚花、福壽葛莉思犬食)申請碳足跡標籤,但申請之際當時政府還沒有產品類別規則可以參考,所以福壽得自行研究類別規則制定,之後陸續為三大類22項產品取得「綠腳丫」,成為食品業界拿下最多產品類別碳足跡標籤的公司。
然而減碳的進程總是充滿挑戰,從產品週期排碳熱點著手,是重要的步驟。例如生產芝麻油,世界上有超過六成的芝麻生產在非洲,加上台灣芝麻自產量少,為了減少海運運送的碳排放,福壽也從東南亞國家進口;而包材基於油品的保存效益和市場感受度等考量,要從玻璃罐全面轉換成排碳量較小的塑膠罐,仍須一段時間研發。另一個重大挑戰是工廠的轉型,有別於大興土木蓋新廠,福壽今年提撥十億預算,準備將40年「孔固力」水泥老廠翻新成綠建築,徹底實踐環保3R——Reuse、Reduce、Recycle。
洪堯昆敦促政府加緊腳步制定碳排相關法令,並提供可行的減碳模式,讓企業有所遵循;對於工商業界經營者,他亦推薦善用ESG調整企業體質、強化競爭力。「做生意在商言商,務必要先精算投入的成本能夠增加多少的效率跟效益,並且做好深入內化的功夫,才是真正的企業永續經營之道。」
福壽實業同仁在洪堯昆的引領下,全力配合教育訓練、學習新知,致力做好對人、動物、植物和土地都有益的事,落實糧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