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反應綠電買不到足夠用的量,但我也遇過發電業者表示電廠綠電剩很多沒賣掉,當然也許是在等價格好的時候才想賣。」身為再生能源售電業者,大自然能源創辦人兼總經理簡銘賢好氣又好笑地直指問題癥結:「再生能源發電廠的綠電如果沒有好的業務,了解客戶最核心的需求,擬定兼顧企業成本及ESG平衡之同理心來協助企業解決綠電的困擾,即便有綠電也因為無法協助企業規劃短中長期綠電採購計畫,不易找到門當戶對的對象買!」
能源 +金融 = 再生能源需要的專業
自臺北科技大學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暨研究所畢業後,簡銘賢進入工研院執行能源局能源查核專案,負責查核用電大戶大型工廠的整體用電情況,培養能源相關技術能量與涵養。十年後轉赴中租集團,規劃「節能、創能、新能源」三大策略,投入節能融資、能源投資及系統建置等工作,他的第二個十年從兩人小團隊一路茁壯至一百多人的中租能源公司,眼界也從技術背景轉換到金融服務領域,「能源加金融,就是再生能源需要的專業!」
在中租集團組織裡工作,面對多元的環境變化挑戰,每天得思考不同的觀點、提出不一樣的解決方案,過程中不會完全推翻舊有基礎,而總是依據現有優勢再伸一隻腳嘗試創新。站在第一線累積豐厚的能源經驗後,他發現新萌生的綠電市場,亦即不只像台積電這樣的大企業需要綠電,台灣還有很多企業需要綠電規劃的服務,尤其是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於是在2021年創立大自然能源,隔年取得能源局核發的「再生能源售電業」執照,致力串連發電業者以協助完成中小企業的綠電購電需求。
大自然能源創辦人兼總經理簡銘賢表示,公司創立初期就與高齊能源接觸,雙方都熟悉市場,也都是能源相關技術的專家,能針對各自專長項目分工,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密切合作。
節能是基本關鍵,買綠電是最後方案
怎麼買綠電?這是一份極其講究專業又複雜、瑣碎的工作,到底該不該投資電站、買綠電,或是更新能源換設備就好?簡銘賢微笑擺擺手,要企業主們放寬心,「不用想,我們都想好了。」大自然能源團隊的優勢是經驗豐富,也深知工廠的用電量普遍是機密,有信心診斷時用十個問題就能大致了解用電輪廓,充分扮演使用者與發電業者雙向溝通的角色。大自然能源的辦公室牆上貼了三句標語——「想清楚再動作」、「以事實(數據)為依據」、「講白話文」,由此也能看出講求科學與深入淺出的企業作風。
簡銘賢不鼓勵大家盲目買綠電,而是要先做好碳盤查,再針對自身需求安排綠電,並理解節約能源才是控制成本的關鍵,買綠電應是最後的方案,當然各種方案同時執行以加速達成減碳目標也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比起幅員廣大的國家,台灣開發綠電成本較高,售價也偏貴,不易找到便宜的綠電來源,不像澳洲成為再生能源出口國,還成為「綠氫」基地。
分析成本與需求,聰明購電為未來省錢
依台灣再生能源政策,計劃2025年有共計20%以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供應量為主,其他再生能源類型供應都相對少量,也因此客戶的選擇很有限。「風力發電比較便宜,大家都排隊等新案蓋好,也有人問可否『先用太陽光電再換電成風電』。換綠電種類來源除了考量預算,也要考慮負載匹配及供電穩定度,當然建置儲能設備削峰填谷也是方案之一,但也要符合成本效益。」另外也有人問可否將碳排換範疇(綠電屬於範疇二),如汽車全部換為電動車來移轉,這也跟碳權與成本分析息息相關且需要綜合考量。
大自然能源服務的客戶以電信業、前三大IC設計公司、人壽保險公司、金融業、不動產業等頂尖企業為大宗,簡銘賢表示,不同企業有不一樣的風險考量,像半導體業客戶不敢在屋頂蓋太陽能板,因為怕漏水損失幾千億製程設備。在了解風險之後,團隊建議直接買綠電也免去開發及興建期間之風險。此外也在釐清電信業客戶的財務模式後,協助規劃投資綠電案場。「很多公司瞎子摸象,不知道怎麼開始,找個好的顧問協助是最好的方式;大型客戶資源較多,一下子就切到重點。我們專隊曾寫過一份報告,可以幫忙省下好幾千萬買綠電成本,客戶接到後迅速評估並執行,近期已順利開始供應綠電。」
慎選策略夥伴,好業務是成功第一步
大自然能源在創立初期就與高齊能源接觸,雙方都熟悉市場,也都是能源相關技術的專家,能針對各自專長項目分工,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密切合作。「方向很重要,輔導時要針對客戶的排碳現況與管理模式,量身打造減碳策略,並有紀律執行計畫。顧問沒辦法執行所有事,所以高齊能源會介紹客戶尋求大自然能源安排綠電規劃,大規模的ESG策略就交由高齊追蹤。」
新創公司資源有限,要擴大業務,仰賴找到強而有力的夥伴相互支援。簡銘賢與高齊能源夥伴之一師出同門,都是北科大校友,在專業、情感上都培養出良好默契,也為彼此媒合不少優質客戶。「有些售電業有投資自己的發電站,提供一條龍服務;我們不持有電廠,而是跟站在企業端跟供電端之間溝通需求,期待未來能與高齊等好夥伴攜手共同做大綠電供應跟銷售的量體。 」
大自然能源創辦人兼總經理簡銘賢發現不只像台積電這樣的大企業需要綠電,台灣很多中小企業也需要綠電服務,於是在2021年創立大自然能源,隔年取得「再生能源售電業」執照,致力串連發電業者與企業的購電需求並協助企業實踐減碳目標。